乐舒适有限公司(下称“乐舒适”)的港股招股书,堪称一部“跨国风险百科全书”。这家自称业务覆盖30余国、拥有8国生产工厂、14国雇员的“全球企业”股票怎么做杠杆,招股书里埋的雷,比它卖的卫生巾吸水层还厚。
风险一:全球扩张?不如叫“八国联军”管理灾难
乐舒适在非洲、拉美、中亚遍地开花,却连自己都承认“未必熟悉当地市场”。招股书坦白:“我们可能对社交风俗、消费偏好判断失误”——翻译成人话就是:钱撒出去了,但不知道能不能听个响。
更讽刺的是,它一边吹嘘“跨国供应链优势”,一边承认生产依赖美国、日韩的原材料,运到非洲八国工厂组装。一旦遇到疫情、地震、罢工甚至恐怖袭击,供应链立马崩盘。而它口中“分散风险”的八国工厂,实则是把鸡蛋放在八个摇摇欲坠的篮子里。
风险二:品牌?全靠名字唬人!
乐舒适旗下五大品牌(Softcare、Veesper等),号称“自有品牌战略”,却暴露了致命软肋:
品牌保护纯属纸上谈兵。商标“正在注册中”、靠员工保密条款防山寨——结果2024年仿冒产品投诉激增,公司只能含糊其辞称“市场认可度可能下降”。
新市场拓展堪称“盲人摸象”。刚挤进哈萨克斯坦和萨尔瓦多,就计划继续扩张,但招股书承认“缺乏当地知识”,现有营销策略可能全军覆没。毕竟,在非洲卖卫生巾的经验,能套用到中亚?
风险三:供应链?走钢丝表演!
原材料占成本85%以上,价格波动直接碾轧利润。2022-2024年,公司试图涨价转嫁成本,结果客户流失率飙升——消费者用脚投票,证明其产品毫无定价权。
更荒诞的是生产逻辑:从美日韩高价进口原料,运到非洲加工再卖回发展中国家。海运一罢工,工厂直接断粮。而它应对风险的方案?招股书只有一句:“我们无法保证”。
风险四:神秘第三方付款,洗钱雷区蹦迪
乐舒适最骚的操作藏在财务角落:客户通过不明第三方付款。2022年这类款项高达9330万美元(占收入29.2%),2024年骤降至53万美元,但公司始终说不清资金来源。
这简直是洗钱标准动作!央行明文规定,支付机构必须核查资金源头,对可疑交易“延迟结算或终止服务”。而乐舒适轻飘飘一句“所知甚少”,等于自曝合规裸奔。若监管铁拳砸下,轻则罚款,重则上市中止——毕竟,谁敢信一个连钱从哪来都不知道的公司?
风险五:财务“变戏法”,流动负债玩出花
流动负债过山车:2022年净负债3160万美元,2023年突然变净资产3580万,2024年再跳至6600万。招股书解释为“一次性收购借款”——意思就是:别问,问就是财务魔术。
社保公积金全员欠缴:三年少缴180万美元,按中国法律需补缴+每日0.05%滞纳金,甚至面临三倍罚款。但公司淡定表示:“有关部门可能不追究”——把违法当运气,堪称职场PUA大师。
高管网红随时爆雷:公司预警“品牌代言人或KOL行为可能导致声誉崩塌”。结合近年网红翻车频率,这简直是定时炸弹。
模式:
全球采购+本地生产:在非洲八国设厂,降低制造成本(但不说运费和关税)。
自有品牌矩阵:五大品牌覆盖多品类,但全是自家注册的“贴牌”。
第三方付款“创新”:客户可找神秘金主代付,方便“大额交易”(方便了谁?)。
优势:
成本低:非洲人工便宜(但供应链成本翻倍)。
市场广:专攻发展中国家“蓝海”(但承认不懂当地市场)。
品牌全:五个名字总有一个能唬人(但正在被山寨围攻)。
乐舒适的IPO股票怎么做杠杆,像极了一场高风险跨国杂技:脚下是八国工厂的钢丝,手里是第三方付款的火把,兜里还揣着未缴的社保罚款。投资者若想入场,建议备好救心丸——毕竟,它的风险因素章节长达56页,而解决方案只有四个字:“无法保证”。